苏州灵岩山寺

  •    灵岩山寺相传系东晋末年,司空陆玩捐宅第改建而成。于梁武帝天监年间(502--519),将之扩充为秀峰寺。据传为大哀经(竺法护译)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。唐玄宗天宝年间(742--755),天台宗中兴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华三昧。宋初,一度为律宗寺院,元丰年间(1078--1085)改为禅院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--1162),因赐抗金英雄韩世忠荐先福名,敕改寺名为“显亲崇报禅寺”。明洪武初年,又改名“报国永祚禅寺”。

       永乐十年(1412)重修,弘治年间毁于火。清顺治六年(1649)重修,咸丰十年(1860),由于太平天国之兵火,寺内建筑,除九层塔外,大半焚毁。民国时期修复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,内存经书47000多册,其中1706卷《元普宁藏》为海内孤本,原属康有为藏书;有血经一部,80卷。1966年8月,印光塔院和大量佛像遭毁;念佛堂一度改为泥塑“收租院”。山巅多宝佛塔,俗称灵岩塔,又名永祚塔,7层,高33.4米。始建于梁天监二年,五代吴越时重建,1989年修复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寺内有建于清顺治六年(1649)的法华钟楼,钟楼内原有清康熙十二年(1673)所铸铜钟,重一万多斤。咸丰十年被毁,光绪十八年(1892)重铸。1967年又毁,后从吴江接待寺移来清康熙六年所铸铜钟。
       灵岩山寺相传系东晋末年,司空陆玩捐宅第改建而成。于梁武帝天监年间(502--519),将之扩充为秀峰寺。据传为大哀经(竺法护译)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。唐玄宗天宝年间(742--755),天台宗中兴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华三昧。宋初,一度为律宗寺院,元丰年间(1078--1085)改为禅院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--1162),因赐抗金英雄韩世忠荐先福名,敕改寺名为“显亲崇报禅寺”。明洪武初年,又改名“报国永祚禅寺”。

       永乐十年(1412)重修,弘治年间毁于火。清顺治六年(1649)重修,咸丰十年(1860),由于太平天国之兵火,寺内建筑,除九层塔外,大半焚毁。民国时期修复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,内存经书47000多册,其中1706卷《元普宁藏》为海内孤本,原属康有为藏书;有血经一部,80卷。1966年8月,印光塔院和大量佛像遭毁;念佛堂一度改为泥塑“收租院”。山巅多宝佛塔,俗称灵岩塔,又名永祚塔,7层,高33.4米。始建于梁天监二年,五代吴越时重建,1989年修复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寺内有建于清顺治六年(1649)的法华钟楼,钟楼内原有清康熙十二年(1673)所铸铜钟,重一万多斤。咸丰十年被毁,光绪十八年(1892)重铸。1967年又毁,后从吴江接待寺移来清康熙六年所铸铜钟。
       民国二十年(1931)中日战争后,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常住于本寺,更于二十六年冬定居于此,远近缁素一时蔚集。印光大师将寺院改为十方净土道场,名崇报寺,后又易名灵岩山寺。
       印光大师参照百丈清规以来各类丛林规约,制定灵岩山寺共住规约、念佛堂规约、僧值规约等各项修行念佛之严格规定,而使本寺成为我国第一座严禁讲经、传戒、传法、收徒、经忏等事,而专修称名念佛之净业丛林。

       民国二十九年,印光法师示寂于此,荼毗后得五色舍利,奉置寺中。
   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念佛堂、藏经阁、灵岩寺塔、智积殿、钟楼、香光厅、“印公塔院”等。

       其中,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,别名多宝佛塔,始建于南朝梁代,五代吴越、南宋•绍兴十七年(1147)两次重修。

       塔九级八面,木构腰檐及塔刹于明•万历二十八年(1600)被雷火焚毁,仅存砖砌塔身。今佛塔凌空高耸,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,成为灵岩山之突出标志。

  • 宏度法师,江苏如皋定慧禅寺剃度出家,江苏南京棲霞古寺受具足戒。

    1986年至1990年,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学习。

    1990年至1993年,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深造;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老师,讲授因明课程。

    1993年至1998年,服务于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。

    1998年至2002年,服务于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。

    2002年9月,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,并任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副主任。

    2010年2月,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,并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。

    2015年5月,任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秘书长。

    2017年6月,任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、灵岩山寺住持。

    2017年12月,当选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。

    2018年6月,荣膺灵岩山寺方丈。

官网直达

www.jsfj.cn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