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广教寺

  •         广教寺建于唐总章二年(669)。清《南通州五山全志》载:“唐总章二年,山即建大雄宝殿,殿阁、方文室”。当时,“山在巨浸中,设舟以济,号‘慈航院’”。周显德五年(958) 改名广教寺。

       广教寺分上下两部分。山下称“紫琅禅院”,有法乳堂、轮藏殿、大悲殿、金刚殿、藏经楼、晒经楼、枕山楼、方丈室及僧察等。

       金刚殿,明嘉靖四年(1525)僧圆恺、袁汝器、张德宜等建。过去凡监司、按部阅水兵于此。明万历时知州林云程题以“江海大观”,又名“大观亭”。宋高宗亦题有“水天一色”匾悬挂门首,现为狼山下山门。康照三十五年(1696) 总兵刘含高重建金刚殿。1991年,广教寺先后将大悲殿、佥刚殷、轮藏殿屋面由灰筒瓦改为琉璃瓦。山门前称护潮合。

       大悲殷、轮藏殿建于唐总章二年(6c9),明清时多次修缮。两殿布局对称,建筑结构尚有宋、元间遗风。以殿内安装轮车,塑大悲观音而得名。

       法乳堂原名释迦殷,唐总章年间为大雄殿,明成化年间被火毁重建。俗称大佛殷,面阔进深各三间,殿为明代结构。1983年5月改为法乳堂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,堂内陈列十八高僧瓷砖壁画。

       方丈室建于唐总章二年,明万历间,郡人卢纯学读书于此,称为俯涛书屋,又称“俯涛轩”。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) 南通士绅及营弁为狼山总兵施而宽建施公祠于此,再后改为方丈室。

       藏经楼与释迦殷同时建造。藏经楼之东称晒经楼,最东为枕山楼。

       紫琅禅院墙外西北坡有一座七层、四面砖砌的实心塔,名为幻公塔,为明嘉靖四十五年( 1566)所建。此塔为智幻祖师的纪念塔。

       山顶称支云塔院,山门面阔三间。前平台称作大观台.门柱上题刻的“长啸一声山鸣谷应,举头四顾海阔天空”为清时州官平翰撰题。

       萃景楼,楼高两层,正面设常隔通廊,为嘉靖十八年( 1539)舒婴所建,宋初为“三会事”址。明初为庙门,明正德年问(1506~1521),河北霸州刘六、刘七农民义军依据山寺同明军血战,明军焚火攻庙,义军修败。此楼为战后重建。现辟为接待室。萃景楼向内一面凸出小楼为戏楼。

       四通殿最早为僧伽段,为宋太平兴国年间所建,供僧伽于内。明正德九年(1514)重建。绘塑了江海神像,称作江海神殿,现塑大势至菩萨故名为圆通殿。

       大圣殿,建年不详。明成化十六年(1480 )二月十六日夜,狼山广教寺遭火灾,殿阁、浮图及僧房悉为灰烬。成化十八年(1482 )重建。

       葵竹山房由大小书房、佛堂、塔荫堂、一枝栖、半栗亭、衔石楼,棋亭( 又称“让一着”)等建筑物组成。葵竹山房是狼山七房之一准提庵址。昔称史斋,旧有风光,霁月二亭,后圮,以后又建四贤祠、三辰轩。四贤祠创建于明嘉靖十年(1531),内祀范仲淹(文正)、胡安国(文定)、岳飞(忠武)、文天祥(忠烈)。清康熙六十一年( 1722),移建于军山水云窝(今已不存)。三辰轩,明嘉靖间知州董汉儒、判官高节、郡人钱邺游憩之处,因三人皆壬辰榜,故名“三辰轩”。

       三仙祠,七房之一法聚庵址。明崇祯年间改称文昌帝君殿; 又改为关帝股,俗称小关帝殿,狼山分七房后,这里称法聚庵。

       关帝庙亦称大关帝殿,为七房之一福兴庵址。明万历四年(1576)创建,现辟为寺庙附属用房。

       广教寺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。古代有僧伽、知幻、智幻、箩庵、冷山、芥舟等,近代有苇一、智亮、近岸、小块、朴禅、海月、默之、复古、蕉庵、洁进等,现代有育枚、月朗等。

       广教寺祖师、长老历来重视绍隆佛种,培养僧才。1902年,张謇将千佛寺改师范学校时,广教寺即将春江、学权两名小僧送校培养。1912年,广教寺创办了僧立小学,前后办学达三四十年,为寺院培养了大批僧才。苇一、育枚、皎吾、力定、朗慧、自觉、正缘、能安等,曾在佛学院深造培养。世界著名的佛教学者、台北农禅寺住持圣严法师,就是狼山广教寺法聚庵出家的僧人。

       1981年,广教寺重新开放后,首批吸收的13名小僧,全部送栖霞山佛学院培养。从1981年到1990年,送栖霞山佛学院的学僧达19人次,进北京佛学院学习的前后两批6人。其中学愚、建华被中国佛协派往斯里兰卡留学,攻读研究生。能持、能忍也自费去里兰卡斯留学。

  • 俊才法师

官网直达

www.jsfj.cn

友情链接